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院系概况>>正文

      亚非语学院概况
      2024-09-09 09:29 亚非语学院    (点击: )

      一、学院整体概况

      (一)亚非语学院成立于2006年6月,由原东语学院韩语系、阿拉伯语系组建而成,同年,建立斯瓦希里语专业。2013年以来先后建设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等语种专业,成为学校拥有语种专业最多的学院之一。学院现有朝鲜语(韩语)、阿拉伯语、斯瓦希里语、印度尼西亚语、缅甸语、马来语、泰语、柬埔寨语、印地语、土耳其语、波斯语、豪萨语和蒙古语13个语种专业,设韩语系、阿拉伯语系、非洲及亚洲非通语系和东南亚语系4个系设立中蒙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中心(朝鲜半岛研究中心)。

      现有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一个翻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朝鲜语应用语言学、非洲文化研究、韩语口译、韩语笔译、阿拉伯语笔译等硕士学位授权方向。

      (二)学院以梯队建设为导向,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7人,其中,专任教师49人,含高级职称11人,研究生导师20人,专任教师均具有在国外工作或留学的经历。

      亚非语学院紧随学校做强非通用语种的发展大计,落实以特色专业为中心、多语种齐头并进的学科建设方针,抓住国际交流和实践教学两个突出特色,强调在语言中学习文化,在文化中学习语言的教学风格,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外语人才,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突破性、跨越式发展。

      二、各系详细介绍

      (一)韩语系

      朝鲜语专业创办于1994年,是中韩建交后教育部在各大外语类院校设立的首批朝鲜语专业。1999年9月,伴随东语学院成立,正式建系。2006年获亚非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跻身当时全国11个韩语硕士点之一;2006年9月在市教委对新建本科专业评估中,获得优秀率仅5%的4个“优秀”专业之一;2006年12月,被评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获评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获评天津市级品牌专业;2012年开始招收朝鲜语口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MTI);2014年获评天津市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17年获评天津市级优势特色专业;2018年获评天津市级优秀教学团队;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朝鲜语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韩语系现有专任教师1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副译审)5人,讲师5人;博士学位9人,硕士学位4人。现有天津市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1人担任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近年来,韩语系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师主持参与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40部,主持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20余项,校级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近80篇。教师获奖50余人次,指导学生获奖100余人次。

      韩语系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补充,以实践教学为锻炼,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全面、熟练地掌握听、说、读、写、译、研、用等7个方面的专业技能,学生能力稳步提升。朝鲜语专业学生在锦湖韩亚杯韩国语演讲大赛、永旺杯多语种口译大赛、全国韩国语话剧大赛、全国商务韩国语演讲大赛中多次荣获全国比赛的一、二等奖、包揽天津赛区的一、二等奖。  

      突出实践教学,在第二课堂辅助教学方面,通过结交“韩伴”、组织韩语口译大赛、韩语演讲大赛、短剧比赛等丰富多彩的专业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在服务社会方面,以天津举办对韩大型展赛会为契机,组织学生担任志愿服务者,在锻炼语言实践能力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突出国际交流特色,与韩国的国民大学、仁川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建立校际友好交流关系,互派交换教授,定期交流讲学,互派留学生,有近70%的学生能够出国留学。

      突出产教融合,密切联系三星电机、高新电机、LG电子、企业银行和友利银行等7个实习实践基地,与产业界充分对接,共享和整合校企资源,构建“育人协同、发展双赢”的工作格局。持续与天津三星电机和天津高新电机两家公司开展校企合作,每年共开办1-2期(目前已开办26期)员工韩语培训项目,教学成果显著,得到了三星公司以及社会各界的认可。举办世宗学堂10余期,为在津韩资企业培养韩语人才,高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二)阿拉伯语系

      阿拉伯语系成立于2002年,是我国第9所开设阿拉伯语专业的外语院校。2002—2005年,共培养了四届阿拉伯语专科毕业生。2006年,阿拉伯语专业晋升为本科专业。2010年基础阿语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2年起招收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学术硕士;2014年亚洲、非洲非通用语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项目获批天津市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成为阿拉伯语+英语+汉语+国际经济与贸易首批复合型人才培养试点专业;2015年起招收MTI阿语笔译专业硕士;2017年获批天津市应用型专业,阿拉伯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校教学成果奖;2017年,牵头的一带一路沿线西亚非洲语种专业群获批市普通高等学校应用型专业建设项目;2019年获批天津市一流专业建设点,阿拉伯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团队获批校级教学团队;2019年,国际经贸阿语阅读获批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2020年,获批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参与);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阿拉伯语视听说团队获批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阿拉伯语系现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1人,讲师9人,50%以上的师资曾接受博士教育(含在读博士),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天津市敬业爱岗好人称号1人,天津市向上向善好青年1人,校级德业双馨教师1人、我的良师益友2人。常年聘请外籍专家授课,邀请国内外学者举办讲座。

      阿拉伯语系旨在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阿拉伯语人才。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强、实践能力突出,在各类专业比赛中屡获佳绩,如荣获2021年、2022年永旺杯多语种全国口译大赛阿语交传组优秀奖;2021年 that`s阿拉伯网络小说翻译大赛一等奖;2021年、2022年全国高校阿拉伯语专业学生征文大赛一、二、三等奖。并积极为中阿合作论坛、东亚运动会、东盟10+3媒体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世界智能大会、国际世界矿业大会、夏季达沃斯论坛等大型活动提供语言志愿服务。

      阿拉伯语系注重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建设需要,提升人才培养竞争力,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满意度。考研学生主要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英国伦敦学院、爱丁堡大学、阿联酋沙迦美国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在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所在院校的高度评价。专业就业形势一直保持良好态势,就业学生主要就业于国家部委、地方行政单位、各类企业等涉外业务岗位,就业单位认可度高,社会整体评价较好。

      阿拉伯语系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采用3+1的办学模式,通过国家公派、语言对象国奖学金项目、签约国际交流学校及短期留学项目,为学生创造出国留学的机会。与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复兴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协议,学生进入三年级后,100%的学生有机会出国留学。举办环球迪拜港务阿语培训两期。

      (三)非洲及亚洲非通用语系

      非洲及亚洲非通语系成立于2023年1月,开设斯瓦希里语、豪萨语、波斯语、土耳其语、蒙古语、印地语6个专业。其中,斯瓦希里语专业于2006年建立,并于2007年正式招生,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2020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印地语、波斯语、豪萨语、土耳其语专业相继于2017年新增,并获批天津市十三五应用型专业;蒙古语专业于2019年建立,2020年招生。

      现有东北亚研究中心(朝鲜半岛研究中心)和中蒙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中心(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依托学院亚非语言文学学科及学校多语种优势,聚焦东北亚区域发展与合作,围绕朝鲜半岛、日本及俄罗斯远东等问题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综合研究。中蒙研究中心成立于2020年,旨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和蒙方“草原之路”对接的指示精神,落实天津市委市政府“对蒙合作十件实事”,聚合校内外、国内外专家资源,集中精力攻克中蒙学术与文化交流研究中的难关,推动中蒙双方的智库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扎实理论基础的中蒙人文合作领域研究人才,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天津市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建系以来,非洲及亚洲非通语系以骨干教师为主、以外聘客座教师为辅、以流动师资为补充,全面融入外教教学的流动性开放式师资管理机制。非洲及亚洲非通语系现有教师12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5人,助教4人,常年聘请外籍教师授课。

      充分发挥科研促进教学的作用,鼓励教师将学科建设资源、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保持课堂教学的前沿性和先进性。非洲及亚洲非通语系教师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或参与出版教材7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立项6项,主持或参与省部级项目3项,主持或参与校级项目16项。《斯瓦希里语阅读教程》荣获2017年度中国外语非通用语优秀科研成果教材类二等奖;《斯瓦希里语美文晨读》获评2021年度天津市课程思政优秀教材;2022年《高级斯瓦希里语2》课程获评校级一流本科课程;2024年《高级斯瓦希里语1》获批市级一流本科建设课程。

      积极深化国际交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斯瓦希里语专业积极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近年来,斯瓦希里语专业50%左右本科生可公派赴坦桑尼亚达市大学留学。豪萨语、波斯语、土耳其语、蒙古语等专业先后尼日利亚巴耶鲁大学、尼日利亚阿赫迈杜·贝洛大学、土耳其安卡拉大学、土耳其爱琴海大学、蒙古国立大学、蒙古国立教育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建立友好合作交流关系,积极为学生搭建海外留学平台。

      积极推进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先后与四达时代等知名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就业)基地,为学生打造一个高端的专业实习平台。学生就业率高,就业单位质量逐年提升

      (四)东南亚语系

      东南亚语系成立于2023年1月,开设印度尼西亚语、缅甸语、马来语、泰语、柬埔寨语5个专业。其中,印度尼西亚语专业、缅甸语专业于2013年建立,并于同年招生;后陆续增加马来语、泰语、柬埔寨语,进一步丰富了我校非通用语语种专业数量,初步形成东南亚语种群。2017年,各专业获批天津市“十三五”应用型专业,同年开始培养东南亚文化硕士研究生;2021年,印度尼西亚语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东南亚文化》获批市级一流本科建设课程。

      以师资培养为重点,积极创造条件,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在营造学术氛围,促进专业交流,提高业务水平上下功夫。东南亚语系现有教师10人,师资队伍充满活力,平均年龄36岁。常年外聘专家授课,举办学术沙龙十余场。东南亚语系教师主持参与出版学术专著2部、教材9部;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18项;发表论文32篇。教师获国家级“ 中国外语非通用语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省部级“印尼教育部国际新闻视频大赛三等奖”等奖项3项,校级“劳动竞赛示范岗先进个人”“教育教学示范岗先进个人”“三育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3人次。举办“一带一路”背景下东盟语种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等学术会议,选派教师参加“一带一路”与东南亚文明互鉴学术研讨会、中国青年外语及非通用语学术论坛、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等全国非通用语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研讨会以及各类国内外高水平专业培训和研讨交流活动。

      旨在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基本功过硬、高素质的外语人才,指导117人次获国家级奖项,16人次获省部级奖项,288人次获校级奖项。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的平台,印尼语专业为100%的学生创造赴印尼加查玛达大学、印尼泗水国立大学、印尼日惹国立大学等校留学的机会;缅甸语专业有60%的学生可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缅甸曼德勒外国语大学留学;马来语专业已与马来亚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为全体学生创造留学机会,其中有77.8%的学生可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出国留学;泰语专业已与泰国清迈大学、博仁大学签订合作交流协议;柬埔寨语专业与金边皇家大学、皇家科学院签订合作协议。

       

      关闭窗口
       

    推荐内容
    亚非语学院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