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海河韵 千岛情”2024年天津外国语大学印度尼西亚文化月正式开幕。本月,我院东南亚语系专业师生及印尼合作院校布拉维加雅大学(布大)访团以“中-印尼文化交流互鉴”为主题开展了文化月系列座谈会,包括:中-印尼饮食文化交流座谈会和中-印尼文学交流座谈会。座谈主题突出、内容精彩,体现了学院国际化“第二课堂”品质,丰富了学生的涉外实践经验。
图1“中-印尼文化交流互鉴”青年圆桌系列座谈海报
“中-印尼饮食文化交流座谈会”的嘉宾是来自布大文化学院人类学系的6位老师。阿里(Ary Budiyanto)老师用图片生动地展示了印尼华人饮食的种类、烹饪、器皿和习惯,并以此为媒介探讨印尼华人饮食的独特文化。阿里老师认为,印尼华人历史悠久,在不间断的饮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在印尼饮食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在印尼街边小吃文化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牛肉丸(bakso)、鸡肉汤(soto ayak)、牛尾汤(sup buntut)、炒饭(nasi goreng)等享誉印尼全国的国民小吃,都是中-印尼美食融合的代表。
图2 中-印尼美食文化互鉴交流座谈会现场
阿里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华人小吃摊在印尼首都雅加达的发展史,讲述了华人在印尼打拼生活的不易。他认为,人们总能从印尼小吃文化中看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例如:吃苦耐劳、勤劳善良、团结一致、热爱故乡等。印尼华人饮食像一扇窗户,让从没到过中国的印尼人对“熊猫之国”有了最初的认识和想象。此外,中国食物也是精致优雅的代名词,他说,传统的中式糕点外观精美、味道怡人,经过印尼的本土化融合之后,成为了印尼人民走亲访友、佳节盛宴上的必需品。听完阿里老师的介绍,印度尼西亚语专业学生郑凯欣不禁感叹:“印尼的小吃跟我家乡(广东)的美食有很多相似之处,明年赴印尼留学就不用担心吃不习惯啦!”
图3 中-印尼文学和美食交流座谈嘉宾尤斯里老师、阿里老师
“中-印尼文学交流座谈会”的嘉宾是来自布大文华学院文学系的8位教师。尤斯里(Yusri Fajar)老师既是大学讲师,也是一位印尼诗人,曾赴美国和欧洲做交流学者。座谈会上,他结合印尼华人社会的发展史,娓娓讲述了印尼华人文学的发展历程。一般认为,印尼华人社会在公元7世纪已经初具雏形了。19世纪,大量中国移民迁入印尼,带去了很多中国传统的优秀古典作品,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20世纪,随着新思潮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华人文学兴起,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华人作家。这个时期,印尼华人作家创作的作品有:诗歌、小说和戏剧。其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为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在今天看来,当时的印尼华人马来文学作品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图4 中-印尼文学交流互鉴座谈会现场
此外,当时的华人作家还对中国和西方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了译介和推广,极大的推动了印尼现代文学的发展。他还说,无论是在印尼的独立时期、社会改革时期、民主改革时期和新时期,印尼华人文学创作从未间断,并在印尼社会发展和变革中发挥作用。最后,尤斯里老师与大家分享了三位印尼当代知名华人作家的作品。印度尼西亚语专业学生陆琪瑶表示:“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我们要把印尼语学得更好,才能深入研究、细致思考印尼华人文学中反映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时代问题,才能看到华人文学家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价值!”
图5 “中-印尼文化交流互鉴”青年圆桌系列座谈合照
印尼文化月系列座谈让学生学习到更多中华优秀文化的外播历史和例证,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为学生今后讲好中国故事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本次活动也体现了学院“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将进一步推动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发展。